对汉字形和义的每一次探究都是一次与祖先的对话

对汉字形和义的每一次探究都是一次与祖先的对话

(文/李退山)许多人以为甲骨文是中国历史上出现最早的文字,其实并非如此。实际上,在甲骨文之前,中国古代的刻划字符已经发展了数千年,到殷商时期已经相当成熟了。可以说,汉字系统在甲骨文时代就已经奠基了,之后从甲骨文到金文,再到小篆、隶书和楷书,基本沿袭了这个系统。

汉字除了最基本的表情达意功能之外,每一个生动的象形符号都是一块印记着先人生存状况的活化石,更是一帧记录着汉族先人生产和生活细节的史笺。汉字字符的每一个象形元素和会意场景都蕴含着丰富的远古信息,这些元素及其结构方式肇始于甲骨文,之后被金文、小篆、隶书和正体楷书承袭了下来。当你面对某个正体方块字的时候,你只需沿着甲、金、篆、隶、楷的演变足迹去究一究她的字形,就欣然会意了!这个过程也是我们抚摸传统,与祖先对话的过程。但是,当代有那么一帮人,他们竟然不知天高地厚地为汉字这个人类历史上硕果仅存的古文字动了一番伤筋动骨的手术,就像蹩脚的屠夫一般对高度成熟的汉字系统进行了一番刀削斧劈般的改造,把一些字符元素删的删,改的改,这就把附加在相关字形中的历史信息也一并删除了,最终导致传统与现代的断裂。

一个习惯于无视传统的民族,就如同一个丧失了记忆能力的人,每一次成功或失败之后,其经验的累积均复归于零,他的人生也会一次又一次重新回到起点。汉字伪化就是这样一场对传统的无视和对历史的丢弃,其“发明文字”的所像之形和所会之意皆丧失了历史信息。比如尘土的“尘”字,在籀文和小篆里是三头飞奔的“鹿”,鹿蹄周围有“土”,代表扬起的灰尘,这就是“塵(伪作“尘”)”的本字(楷书将三头鹿写成了一头)。但是后来,那些对传统丧失了敬畏之心的狂徒们仅仅因为这个字“笔画太多”,就自造了一个新的替代品——“尘”。上“小”下“土”,小土为“尘”!这就变成了一个新会意字。表面上看起来“尘”是根据六书造字法发明的,字形也能道出字义,但这个新的会意字却不能反映我们祖先的典型生存状态。

塵:伪作“尘”

【塵:伪作“尘”。①籀文,②小篆,③与小篆一脉相承的楷书,④楷书,⑤伪体字。】

“塵”在籀、篆中皆是三头鹿扬尘飞奔的形象,后来的楷书仅留了一头。除此之外,与鹿相关的汉字还有“麗”、“慶”、“麤”、“蔍”等,其他特指鹿的字比如“麑”、“麌”、“麎”、“麠 ”就更多了。【相关字义见注释】“麗”和“慶”都是漂亮的鹿形,“麤”是三头鹿在动粗(打架),“蔍”是一种鹿蹄形的草。至于“麑”、“麌”、“麎”、“麠 ”,则分别是“幼鹿”、“公鹿”、“母麋鹿”、“水鹿”的专称。分的如此之细!这说明了什么?这说明鹿是中原上古时期一种十分常见的动物,也反映了那个时代汉族祖先的生产和生活是一种牧歌式的质朴状态。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野有死麕,白茅包之。有女怀春,吉士诱之。

林有朴樕,野有死鹿。白茅纯束,有女如玉。”;

“鹿斯之奔,维足伎伎。雉之朝雊,尚求其雌。”;

“町畽鹿场,熠耀宵行。不可畏也,伊可怀也。”

等等等等!和汉字一样,《诗经》中关于鹿的句子同样比比皆是,这又说明了什么?这说明一个民族的文化体系犹如生命体一般,是经络交错、文脉通达的有机体,牵一发而动全身。正因为鹿是上古中原很常见的一种动物,因此在当时的文化留痕中经常能见到它的踪迹。可是,现在把带有“鹿”字符的“塵”变成了“尘”,这就把其中的一些历史信息给阉割掉了,就影响了文脉的通达。

对历史的尊重和对传统的敬畏不仅仅是源于一种人类所特有的怀旧气质,更是一种对经验的重视和趋利避害的本能。传统是一代又一代人经历了无数次实践,和实践之后的无数次失败而沉淀下来的文化结晶,是一笔宝贵的、丰厚的文明储蓄,因此,任何发明和创造都应本着对传统尊重的态度;而任何盲目阉割传统的行为,都很可能会面临把原本简单的问题复杂化的风险,得不偿失!“雙”的伪化就很能说明这个道理。

雙

这是“比翼雙(伪作“双”)飞”的“雙”。金文①的上部是嘴巴朝左的一对隹(隹:zhuī,甲骨文字形象鸟形。《说文》:“鸟之短尾之总名也。”与“鸟”同源。),其下是一只右手,可见这是一个会意字,是一只手捉住了两只鸟的意思,这就叫做“雙”。②是小篆的形体,同于金文。③是楷书的写法,与小篆的结构完全一致。④是今人自造的伪体字,完全和甲、金、篆没有传承关系。

伪体“双”是用两只右手来表示“雙”义。其实在甲骨文中早就有用两只右手来会意的字了,那就是“友”字,两个人的右手靠在一起,会“友谊”之“友”。不过,若要霸王硬上弓,硬要说两只右手搁在一起就是“一雙(“雙”伪作“双”。“一双”即“一对”。)”的意思,那也没办法!人家手里有枪,“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嘛!任何道理,当你面对无知和强权的时候,都是虚弱的!那种面对野蛮和无知的无奈,真的可以用“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来形容!

甲骨文中早就有用两只右手来会意的字了,那就是“友”字

【甲骨文①是两只右手靠在一起,表示友谊。金文②是两只粗壮的右手。③是小篆的形体,两只右手一上一下。楷书④把小篆上部的一只右手变成了一只左手,这样书写方便,形体美观。】

但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得重复刚才那个道理:我们真的应该对传统保有一份敬畏之心!传统是一代又一代人经历了无数次实践,和实践之后的无数次失败而沉淀下来的文化结晶,是一笔宝贵的、丰厚的文明储蓄,因此,任何发明和创造都应本着对传统尊重的态度;而任何盲目阉割传统的行为,都很可能会面临把原本简单的问题复杂化的风险,得不偿失!

其实,与“雙”同出一源的还有一个字,就是“隻(隻:zhī,伪作“只”)”。“雙(shuāng)”是一只手捉了两只鸟,而“隻(zhī)”是一只手捉了一只鸟。“雙”为“一对”,“隻”为“单独”。这两个字从字形到字义均同源,见其形而征其义,一目了然,故归为同部,顾“雙”即知“隻”,易学易记,省时省力。但依今人的汉字伪化方案,将“雙”伪作“双”,将“隻”伪作“只”之后,从字形上看,“双”和“只”差之万里,难以归为一部了,如此以来,顾“双”而不知“只”,徒增学习负担;且“只”为上口下八,其形对其义全无所指,形义割裂。见其形而不明其义,如此一来,要学这个字就只能靠死记硬背的功夫了!真是豆腐盘成肉价钱!

李退山于耶元2019年7月26日夜

注释

麗:读lì,是伪书“丽”的正体字。此字是一个有着华丽犄角的鹿形,会“美丽”之意。

慶:读qìng,是“庆”的正体字。此字在甲骨文中,其左是“文(“文”是“纹”的初文)”,其右是一只头朝上的“鹿”,这是表示身上有花纹的极为美丽的鹿。可见“慶”字本是个会意字,就是“美丽漂亮的鹿”,其字形直接道出了字义。至于“慶祝”,那是个引申义。在金文把“文”移于鹿的腹部,变为“心”。小篆则把金文的鹿尾变为“攵(脚的象形)”。楷书正体字,自小篆而来。

麤:读cū,“粗”字的古文写法。《说文解字》释:“行超远也。”段玉裁注:“鹿善惊跃,故从三鹿。引申之为卤莽之称。《篇》《韵》云:‘不精也,大也,疏也。’皆今义也。俗作‘麁’,今人既用‘粗’,粗行而麤废亦。”从字形上看,一头大鹿两头小鹿,死死地顶在一起,似乎彼此混搅,非常有力气。可是,实际只表达了动粗的意思。

蔍:读lù,是个会意兼形声字,鹿蹄草,叶形似鹿蹄,全草用为止血药。

麑:读ní,幼鹿。

麌:读yǔ,公鹿。

麎:读chén,母麋鹿。

麠:读jīng,水鹿。

李退山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