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道不可违,而文明又急需神的庇护,鱼与熊掌可兼得乎?

天道不可违,而文明又急需神的庇护,鱼与熊掌可兼得乎?

关于天与道,我曾有以下愚见:道不是谁创造的,更不是某个人或神说的话,他本来就在那里。道不为神存,不为人亡。道是天的运行规律,而天亘古如斯。天是可见的实实在在的存在,而道是天的运动方式,是看不见的存在。

天道是宏大渺远的,难以把握的,因此,早期人类因认识局限和技术限制,对天心存敬畏,崇拜它,祭祀它,于是便产生了原始的宗教意识。原始宗教(早期宗教)体现了人类对难以捉摸的天道的敬畏,寄托着人类的祈盼,宗教的个体心灵依托和救赎的功能较强;但越往后,宗教的政治组织功能越明显。

后期宗教的政治组织功能体现在两个方面:一、对内统治,二、对外征服。当然,因驾驭桀骜不驯的集团内部个体民众的需要,宗教教义往往要设计两样东西:一是冥冥之神的对个体信众的关怀,二是具有强烈精神存在感的个体信众的彼岸归宿。也正因此,宗教往往肩负着个体信众心理调适和个人救赎的作用,关于这点,以佛教,特别是流行于南亚、东南亚的小乘佛教最为突出。小乘佛教以自我完善与解脱为宗旨,只度自己,不度他人,是绝对的个人精神修行。

当然,只求自己解脱,不求普渡众生,其结果必然在弱肉强食的宗教竞争中被赶尽杀绝。佛教自诞生以来,在各种宗教面前,特别是后期伊斯兰教的铁血扩张中日渐式微的历史正说明了这一点。而在伊斯兰屠刀下,人畜无害的缅甸和斯里兰卡佛教徒终于忍无可忍,冲破佛教不杀生的戒律,拿起屠刀,以暴制暴,以血还血。这种行为对于佛教来说也实在是太不“科学”了,但这也向人类昭示一个普遍的真理——文明需要野蛮来捍卫!

宗教虽然有个体信众心理调适和修炼的功能,但我们永远要明白,这只是宗教存在的副产品!宗教的真正宗旨在任何时代、任何地方,永远只有两个:一、对内统治,二、对外征服!在当代,在主流政治被错误意识形态绑架的情况下,面对伊斯兰咄咄逼人的宗教渗透和化整为零的人口殖民,汉民族理应考虑一个应对之策,来保卫汉家祖先留给我们的土地和家园,保护我们的女人、孩子和老人,守护我们的文明!尽管如此,我们汉民族永远要明白,宗教毕竟是一种政治组织形式,宗教不能解决客观认识和把握天道的问题。既然如此,有没有一种既能组织民众,又能兼顾天道的“类宗教”呢?

有的!我们华夏文明道家学派和儒家学派就是这种“类宗教”。

华夏文明很早就把握了天地最基本的运行规律,及天、地、人的关系定律(道家);把握了社会学规律和人际定律(儒家)。道家解决了对无机世界基础规律的认知问题,并具备精神出世的个人修行功能,是顺天出世的修行之道;而儒家确立起一整套社会组织和政治组织构架和原则,是积极入世的政治之道。

道家和儒家,一个指向无机世界,一个指向人类世界,它们分工明确,共同揭示了无处不在,无往不复的天道,在华夏数千年历史中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但是,与政治性宗教——伊斯兰教相比,我们也应看到,在北方蛮族的屡屡侵略下,特别是五胡乱华,蒙元、满清殖民统治和文明异化后,儒家精神被严重篡改扭曲,成为助纣为虐、戕害子孙的奴才殖民思想。当代很多汉人认识到这一点,并深入到浩如烟海的典籍中试图把异族植入的奴化思想剥离出来,恢复儒家的社会学天道本源思想。

在蛮族入侵和殖民下,儒家容易被入侵者改造成为助纣为虐、戕害子孙的殖民思想,这说明华夏文明缺乏宗教文明那种抗拒外来同化的免疫力。因此,在当代主流政治被错误意识形态绑架的现实下,特别是伊斯兰咄咄逼人的宗教渗透和化整为零的人口殖民下,汉民族理应考虑一个兼顾天道认同和政治组织及动员力量的万全之策……

一、天是什么?

1、天的三大范畴

天是什么?借用一下现代科技术语,我们姑且把天称之为宇宙。当然这是一个不太贴切的比喻,宇宙只是一个无机世界,并不能囊括天的全部领域和范畴。

天是渺远宏大的,它的范畴和领域难于被人类把握,我大致将其划分为三大范畴:无机世界,有机世界,人类世界。

无机世界即是宇宙。宇宙没有源头,没有尽头,其大若星,其小若尘。宇宙既包括视觉可见的普通物质和由普通物质塌缩而形成的黑洞,也包括视觉不可见,但能明显感觉到的暗物质。宇宙的构成成分极为多样复杂,是由数不清的化学元素组成的。无机世界的运动方式分为物理运动和化学运动两种,前者仅仅是无机物的位置移动,同一无机物质物理形态的转化等,后者则是因无机物质内部原子的结构重组而导致的不同无机物质间的转化。无机世界体现了自然规律。

有机世界即指生物世界,体现了包括人类在内的生物演化规律。有机世界的运动主体是细胞和DNA遗传物质,其运动受制于无机世界及其运动。

人类世界体现的是社会发展规律、人类个体的心理规律和人性定律。古人所谓的“天命未改”,“天命未尽”,“替天行道”中的“天”均指向这些规律。人类世界的运动主体是人,组织和运动方式是政治、宗教、科技、经济、军事、文化等。

天的三大范畴不是并列关系,而是递进关系,是天在运动演化过程中的三个阶段:无机世界产生了有机世界,有机世界产生了人类世界。天的三大范畴中的每一范畴还可以继续划分为若干下一级范畴、阶段和领域,以至无穷。

2、天的两大属性

天具有两大属性:时间属性和空间属性。无论无机世界、有机世界,还是人类世界,它们都占据着一定空间,体现着空间性;同时,它们是运动不息的,体现了时间性。

天所涉及的范畴和领域十分广大,它一直存在于一定空间中,且始终处于不间断地运动演变过程中。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天是运动不息的,人不能同时踏进同一条河流,不能挽留时间的流逝!

二、何为道?

1、道与规律

天的流逝、运动和演变遵循着道。道是无限的,道是天的运行法则,我们借用现代科技概念,姑且称之为规律。天是运动的,是阶段性的,每个阶段其物质运动主体和运动规律都互不相同。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天是运动不息的,一个人不能同时踏进同一条河流,人不能挽留时间的流逝!而作为天的运行法则,道,即规律却是一定的、绝对的、永恒的。从这个意义上说,规律是静止不变的。因此,“规律”更恰当的称谓应该是“定律”。

天的领域广大繁多,且永远处于不断的运动过程中,这必然决定天的不同演变阶段,不同领域和范畴,其运动法则(即规律)也必不相同。因此,规律具有非一性,是多种多样的。某一规律要起作用,必须要具备相应的条件,这些条件缺一不可,否则这一规律就不会起作用。

规律是非一的,天的不同范畴和领域均适用不同的运动规律,但在众多规律中,必定有一些适用条件相对宽泛的定律。这些适用条件相对宽泛的规律往往具有相对普遍的价值,是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类集团所共同推崇的价值,这便是道。

可见,道既是规律,又不是规律。规律是非一的,而道是唯一的。道来自规律,是众多规律中那些适用条件相对宽泛的、具有普遍意义的规律,是适用于天的不同演变阶段和领域的“万能”定律。天正是从道这个永恒的起点开始不断曲折演化的。道是静止的、绝对的,天是变动的、相对的,但万变不离其宗。比如普遍存在于人类世界的人性定律——人类个体对仁和爱的认同,对生命的尊重,对自由的向往,自人类世界脱离生物世界以来就从来没有过时过。孔子时代如此,现代亦如此;汉人如此,就连饱经伊斯兰恐吓的中东人民的内心深处也是这样,只不过他们压抑地很深,很深!

对生存、对人性美的诉求,对仁和爱的认同,对生命的尊重,对自由的向往,这就是人性定律,是不以时间和人群为转移的天道!人类社会正是从这个点出发的,尽管期间会出现曲折,甚至迂回,但人性定律是人类的起点,也必将是人类的终点!

所以,道是一个特指名词,不存在除此之外的所谓道。至于口语所谓的世道,魔道,皆为另一范畴的事物。

道是唯一的,因此理论上所有人对道的理解也应是相同的,但人因各种世俗限隔,很多人不能把握道,不能领悟道的真谛和精神,而把带有主观意志的东西当成道,因而往往堕入邪道、魔道之中。注意,邪道、魔道的“道”只是对非道的一种定义性叫法而已,并非道。

2、道的两个特性

道有两个特性:一、道是唯一的;二、道是永恒的。

之所以说道是唯一的,从自然角度看,自然之道即是自然之规律,而自然规律是唯一的,无机世界和生物世界不存在超越自然规律的另一规律。社会之道也是如此。

总之,道是永恒的,不变的,静止的。马列哲学强调世界(天的三大范畴:无机世界,有机世界,人类世界)的运动性,认为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但我要说,世界的静止才是绝对的,而运动是相对的。

比如无机世界的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在不受外力的作用时,总保持相对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这个定律是固定的,不会今天变,明天变;还有能量守恒定律:“能量既不会凭空产生,也不会凭空消灭,它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其他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在转化或转移的过程中,能量的总量不变。”这个定律适用于无机世界,有机世界的任何发展阶段,在宇宙的任何角落都是绝对一定的。

再比如生物遗传学中最基本的一个规律孟德尔分离定律:“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在生物世界中这个定律是绝对不变的。

就人类世界定律而言,也和以上所举的无机世界和生物世界定律一样,是永恒不变的。人性定律是普遍存在于人类世界的定律,但因人类社会心理和个体心理的复杂性,人类目前对人性定律并没有一个绝对一致的认同。不过,如前所述:人类世界自脱离生物世界以来,人类个体对仁和爱的认同,对生命的尊重,对自由的向往就从来没有过时过。孔子时代如此,现代亦如此;汉人如此,就连饱经伊斯兰恐吓的中东人民的内心深处也是这样,只不过他们压抑地很深,很深!对生存、对人性美的诉求,对仁和爱的认同,对生命的尊重,对自由的向往,这就是人性定律,是不以时间和人群为转移的天道!

3、天的复杂性决定其运行法则(道)也是复杂的

可见,道是不以时间和空间为转移的。道是静止不变的,永恒的,唯一的,普遍存在的。作为天的运行法则,道,即规律是一定的、绝对的、永恒的。从这个意义上说,规律是静止不变的。因此,“规律”更恰当的称谓应该是“定律”。

天是绝对运动的,道是绝对静止的,运动本于永恒不变(永恒不变即是一种静止状态)的定律。天正是遵循静止的,永恒的,唯一的,普遍存在的道而不断迂回曲折发展的。

定律是亘古如斯的,是静止不变的。定律始终存在在冥冥之中。前面说过:天的领域广大繁多,且永远处于不断的运动过程中,这必然决定天的不同演变阶段,不同领域和范畴,其运动法则(即规律)也必不相同。

展开来说就是:天的领域广大纷纭,这些领域始终处于不断地运动演化之中。天在各个演化阶段中,其运动方式和运动主体是不同的。运动主体的不同决定了运动方式的不同,因此,天的各个演化阶段满足相应定律的条件也是不同的,其所适用的运动定律也必然不同。可见,各种运动定律并不必然同时存在于同一时空中,规律具有非一性,是多种多样的。某一定律要起作用,必须要具备相应的条件,这些条件缺一不可。当天的演化达到某种阶段的时候,具备了启用某种定律的条件,这种定律才会启用,否则,此定律一直处于未启用的客观存在状态。

天的范畴是纷纭的、复杂的,这决定其运动定律也是纷纭的、多样的。当某一定律发生作用的客观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此定律处于未启用的状态。

三、概念的特别解释

1、天,宇宙,物质

我需要特别重复的是,本文所提出的概念,比如“天,宇宙,物质,道,规律,定律”等均是哲学概念,不能简单将“天”等同于天空或空气;也不能把“宇宙”等同于山、水、土、石和星球;更不能将“物质”等同于人体感官可以看到、可以摸到、可以闻到的东西。物质指的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东西,它即包括可见、可闻、可触的物质,也包括不可见、不可闻、不可触摸的物质,它还包括物质的运动及其规律。

2、道,规律,定律

至于“道”,“规律”,“定律”感念,我前面说过,道是天的运行法则,我们借用现代科学概念姑且称之为规律。天包括三大范畴,天永不停息地运动演化着,因此,特定时空中的“天”均不能代表天的全部。因为天的三大范畴——无机世界,有机世界,人类世界在某个特定时间点上所呈现的面貌都是暂时的,是其运动演变过程中的一个阶段。“此天”非“彼天”,天永远处于相对静止的某一演化运动阶段,相应地,不同演变阶段适用不同的运动规律。

天在不同演变阶段,其物质主体是绝对运动的,但在时空中又是相对静止的。因天的绝对运动性,故而其不同运动阶段的物质主体特征是绝对不相同的,其运动条件也是不同的,其适用的运动规律也必然不相同。因天的相对静止性,故而某一演变运动阶段的物质主体与其前、后阶段均具有明显的联系性,具有承前启后的过渡性。

关于“定律”,前面说过:天所涉及的范畴和领域十分广大,它一直存在于一定的空间中,且始终处于不间断地运动演变过程中。天的演变遵循着道,道即是规律。天是运动的,是阶段性的,每个阶段其物质运动主体和运动规律都互不相同。正如前所述,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天是运动不息的,一个人不能同时踏进同一条河流,人不能挽留时间的流逝!而作为天的运行法则,道,即规律却是一定的、绝对的、永恒的。从这个意义上说,规律是静止不变的。因此,“规律”更恰当的称谓应该是“定律”。

四、主观认知对客观天道的把握

1、人类认知的过程

定律是可以被人类把握的。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对客观定律的解释和把握是一个主观的认知过程。探索并最终把握无机世界运动定律的人被称为自然科学家;探索并把握生物世界运动定律的人被称为生物科学家;探索并把握人类世界运动定律的人被称为人类学家、社会学家、历史学家、心理学家等。

天的任何一个范畴和领域,其某一演化阶段的运动定律始终是唯一的,这也是同一研究领域的科学家们为什么最终会取得研究共识的原因和物质基础。但是,天是宏大渺远的,而人类的认知相对于天来说始终是那么微不足道!未知的世界还有很多,而人类把握定律的欲望(即求知欲)也无穷无尽,在人类认识不到位的情况下,很多定律没有被揭示出来,而人类又急于对此做出符合定律的解释,因此就会出现各种科学假说。

假说是在缺乏物质证据的情况下,相关科学家根据已经被全体科学家共同认可的异领域定律(一般是平行领域的定律),也就是用人类已经掌握了的异领域定律对未知世界做出的推断,这就是科学假说。由于假说所本的定律是异领域定律,众多科学家从不同领域出发,所本的定律自然各不相同,必然会提出各种截然不同,甚至相互矛盾的假说。随着技术的进步,科学研究领域的扩展必然促使人类认知领域不断扩大,相关未知领域定律的物质证据最终会被人类发现,那个时候,不符合天道的错误假说将会不攻自破。

这就是人类认知由未知到已知的过程。

2、人类认知的限隔

无机世界、生物世界,特别是人类世界的复杂性和运动性,决定其运动定律也是复杂的。天(无机世界、生物世界和人类世界)的运动和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每一运动阶段其物质特征也不尽相同,启用相关定律的物质条件也不相同,因此,适用于天的各个运动阶段的运动定律也必然各不相同。

运动定律的复杂性给人类的准确把握造成了诸多障碍,导致科技发展呈现或快或慢,甚至长期停滞的景象。在科技发展史上,某些前人发现的“定律(伪定律)”经常被新的发现和物质证据改写,甚至推翻的事情也屡见不鲜。

道是唯一的,理论上所有人对道的理解也应该是唯一的,但因各种原因,很多人不能把握道,不能领悟道的真谛和精神,而把带有强烈主观意志的东西当成道,因而往往堕入主观认识误区之中。

因此我说:道无处不在,不厚此,不薄彼,正所谓天地(道)不仁,以万物为刍狗;道并非在人眼中,并非在人心中,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认识水平和眼界,还有难以克服的诸如偏见、嫉妒等人性缺陷,个人眼中的“道”是各式各样的,这并不是天之大道。道是客观的、是静止的、是永恒的、是唯一的、是普遍存在的。正因此,理论上所有人对道的理解也应是相同的,但人因各种世俗限隔,很多人不能把握道,不能领悟道的真谛和精神,而把带有主观意志的东西当成道,因而往往堕入纷纷纭纭的“邪道”、“魔道”、和“旁门左道”之中。注意,邪道、魔道、旁门左道的“道”只是对非道的一种定义性叫法而已,并非道。

客观定律是唯一的,人对客观定律的理解也应是唯一的,但人因各种世俗限隔和认识偏差,一不小心就会堕入主观认识的误区之中。一叶障目而不见泰山,最终把带有主观意志的认知当成客观定律,得出很多严重偏离天道的主观性“定律(伪定律)”。

主观定律是不符合天道的,最终必然会在天道面前一败涂地!因此,人在追求道的过程中必须要克制诸如偏见、嫉妒等各种人性弱点,而这又是何其之难的事!也正因此,人需要通过艰苦的个人品性的修炼来克服各种人性弱点,逐渐接近圣性和神性,从而无限接近于道。

五、宗教是什么?

1、原始宗教的起源和作用

宗教缘起于天运行演化的第三阶段——人类世界。人类在认识并把握天道的早期阶段,因技术和认识水平的限制,并不能对“天”做出合乎“道”的解释,因此,会感觉冥冥之中有一个无法抗拒的力,于是产生了对这种力量的崇拜,这便是宗教。

宗教主要是人类用来解决对天的认知问题、人类的社会组织问题和社会心理问题的。在智人出现之前,宗教是不存在的,智人出现之后,人类在对天道的极为有限的认知下,宗教应运而生。当然,宗教并不总是产生于人类社会的最早期,人类社会的不同发展阶段都产生过不同的宗教形式。

2、人类早慧的两大人本主义文明——华夏文明和古希腊文明

最早的宗教因人类极为有限的认识水平局限,往往充斥着神秘主义气氛,比如流行于整个西伯利亚,甚至中亚和北欧某些地方的古老萨满教和世界各民族普遍存在的图腾和本土神的崇拜。我们知道,在那个遥远的时代,因崇山峻岭的分隔,各人类集团处于相对独立的发展阶段,并沿着这个相对独立的点发展出与其他人类集团迥然不同的文明。

各人类集团的发展水平并不相同,所掌握的技术并不均等,一些生产力较高的人类集团拥有了较强的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并迎来早慧的智能。华夏人类集团和古希腊人类集团就是这一时期智力早慧的佼佼者。

华夏先民很早就对浩淼无尽的天地展开观察,逐步把握了天的基础运动规则——道,并明确了人与天地的关系,这些规则被汇集在道家经典中。除此之外,华夏文明对社会规则与人际规则的把握汇集在儒家经典中;对军事规则的揭示汇集在兵家经典中;对农业规则的发现汇集在农家经典中。等等,等等。

华夏文明从上古神话开始,到先秦诸子,再到明末思想家,贯穿着一个永恒的主题——人本主义(注:任何文明的源头都是神本主义,华夏文明也不例外,但华夏文明在三皇五帝时期就已经萌生了人本主义思想,逐渐由神本主义时代过渡到以人为本的时代。)。大家熟知的华夏神话《大禹治水》、《后羿射日》、《愚公移山》等无不是以人为中心的神话,体现着人的力量,反映着人的主观能动性。到了华夏文明勃发的东周时期,先秦诸子则明确将人本主义思想载诸典籍。

管子是最早提出“以人为本”的先秦思想家。“以人为本”四个字最早出现在《管子•霸言》中:“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与此类似的管子言论还有“人者,身之本也;身者,治之本也”(《管子•权修》)、“王者以百姓为天”(《韩诗外传》)、“齐国百姓,公(齐桓公)之本也”(《管子•霸形》)

老子说过“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为心。”面对有违人道的暴政,墨子警告说:“天子为善,天能赏之;天子为暴,天能罚之。”《孝经》亦载孔子云:“天地之性人为贵”。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而仁的价值主体是人,因而孔子所主张的“仁”本质上是“以人为本”的思想。孔子的人性论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言论总集——《论语》中,《论语》人性论思想之总纲“性近习远”即闪烁着人本主义光辉。孔子将人的思维活动解释为“心”和“欲”的互动活动:欲是心的生理基础,心对欲具有能动作用。

这个理论衍生出符合天道的儒家教育观,即:教育的本质是秉于人的先天本性、从心与欲两方面去塑造人的后天人格的社会活动。“心”和“欲”的互动对于社会和个人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这无疑是非常正确的!

荀子也说“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尚书•泰誓》曰:“惟天地,万物之母;惟人,万物之灵。”而孟子则从实现人的价值和幸福、维护人的利益这个着眼点出发,提出“仁政”的主张,把人本主义思想落实为一种实际的政治学说和措施。

尽管后来中华文明接连遭遇五胡乱华、蒙古占领、和满清殖民,华夏本源文化精神已经倒退为压抑人性的殖民奴才文化,但从一些同时代文艺作品中尚能感受到这种隐晦但却震撼人心的华夏呼唤!《红楼梦》对自由人性的呼唤即是华夏文明的真精神穿透满洲殖民统治沉沉暗幕那束最耀眼的光亮!

《红楼梦》中,双玉多么渴望甜蜜的爱情,按理说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人性渴望,对它的歌咏曾整篇整篇出现在四千多年前的华夏诗歌总集——《诗经》的篇幅中,而现在,满清道德再也容不下这些!

在满清这个严重异化华夏文明的胡化时代,作者通过小说隐晦而震撼地表达了对人性的祈盼,小心翼翼地展现了华夏文明的一点真精神!

几乎与华夏文明勃发的东周时期(耶元前770年至耶元前221年)同时,古希腊人类集团也独立发展起自己的人本主义文明——古希腊文明(耶元前800年至耶元前146年),并构建起神人同形同性的诸神体系。

古希腊荷马时期的宗教是多神教的奥林匹斯教,神人同形同性。“同形”是指以人的形象塑造神,并将人的形体美融入到神的形貌中。“同性”是指神不仅有与人相似的性格,还兼具人性中的美、丑、善、恶。如天神宙斯,在凡人眼中他是至高之神,而在天后赫拉眼中他却是一个好色之徒;又如阿弗洛狄特,她背着丈夫铁匠神赫准斯托斯与战神阿瑞斯幽会,赫准斯托斯要求宙斯审判他们,诸神却对此大笑不止。希腊诸神的这些行为均是一种人间的、自然人性的表现。神也对感性现实生活充满热爱,这些无一不是人本主义思想的体现。

古典文化学者安•邦纳认为:“全部希腊文明的出发点和对象是人,它从人的需要出发,它注意的是人的利益和进步。为了求得人的利益和进步,它同时既探索世界也探索人,通过一方探索另一方。”众所周知的神话“斯芬克斯之谜”,体现了原始先民对人类自身地位的最初思考。自此,揭示人的地位、业绩及其历史作用,可以说贯穿于整个希腊文明史之中。

华夏文明和古希腊文明虽然相隔遥远,但都各自独立发展起人本主义的社会意识。尽管这两个文明也存在图腾和本土神灵的崇拜,属于“半神”文明,但华夏上古神话和古希腊神话都呈现出明显的以人为本位的特点。所不同的是,虽然同为人本主义文明,中国神话处处体现着人类对大自然的顽强抗争精神,体现着厚生爱民的意识。中国神话中的大禹治水、后羿射日、神农氏遍尝百草救死扶伤、燧人氏教人类用火免于疾疫和猛兽侵袭等等,等等,无不是这种厚生爱民精神的体现。而希腊神话中的诸神在干什么呢?他们居住在高高的奥林匹斯山上,过着衣食无忧,追求情爱和享乐的“小资”生活。而这似乎是他们唯一的追求。除了盗火的普罗米修斯之外,他们似乎并不太关心普通民众的生存与福祉,他们的生活也因此而略显无聊和没有意义。

与早慧的华夏文明和古希腊文明不同,另一些人类集团则延续了本土神灵崇拜意识,并几乎在与华夏文明勃发的东周时期(比如佛教),和华夏文明开始定型的秦汉时期(比如基督教)各自独立发展起以神为本位的文明。

3、华夏文明和古希腊文明对个人品格修炼的强调

人作为天之运动演化高级阶段的产物,自诩为万物之灵,虽然自负,也还说得过去,但狂妄之徒竟然狂吠出“人定胜天”的口号,这就是十足的愚蠢无知,狂妄自大了!

我在前面讲过,天在空间上那么宏大,在时间上如此渺远,人对于天而言,永远是沧海一粟!人只能无止境地认识天道,顺应天道,而永远不能凌驾于天道之上!人在认识天,把握道的过程中必须要克制诸如偏见、嫉妒等各种人性弱点,而这又是何其之难的事!所以,人需要通过品格修炼来克服各种人性弱点,逐渐接近圣性和神性,从而无限接近于道。因此,华夏文明最早提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主张,强调个人修炼为一切之本。

先秦思想以孔子的“仁”“礼”;到孟子“仁政”“性善”“养浩然之气”,荀子“性恶”“遵自然”;再到朱熹“格物致知”、“存天理,灭人欲”,王阳明的“心即理”,对个人心性修炼的重视和强调始终贯穿其中。

修身以至圣是儒生的毕生追求。“明天理,灭人欲”不仅是儒家修身哲学的经典总结,也是先秦诸子的普遍主张。

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与儒家孔子说的“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孟子说的“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心,充实之谓美,充实而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及荀子说的“见善,修然必以自存也;见不善,愀然必以自省也。”还有法家管子的“行天道,出公理,则远者自亲;废天道,行私为,则子母相怨。”和墨家墨子“顺天意者,兼相爱,交相利,必得赏;反天意者,别相恶,交相贼,必得罚。”等思想均是一致的……

儒家强调“经世致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主张正是经世致用特点的最好注脚。儒学家门讲求“学而优则仕”,明代大儒顾炎武迫于满寇入侵的时局更振臂高呼:“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可见,儒家强调以“修身”为起点,“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勿以言轻不呐喊,勿以位卑不忧国”,是非常务实的人本主义,即便是琴、棋、书、画、诗、文,也并非西方式的纯粹艺术,而是胸怀社稷苍生的文人士大夫自我抒发的工具!

古希腊文明与华夏文明一样,很早就讨论了身和心的关系以及人的认识是怎样产生的问题。西方哲学的奠基人,古希腊思想家苏格拉底即认为“美德就是知识”,认为善出于知,恶出于无知。他十分重视伦理学,提出要用理性和思维去寻找普遍道德。

古希腊哲学家的思想更接近于自然,他们的思想是从物质世界出发的一种反神学统治的思想。比如我们经常听到的“柏拉图式爱情”这一说法,柏拉图认为:当人的心灵摒绝肉体而向往着真理的时候,这时的思想才是最好的。当人类没有对肉欲的强烈欲望时,心境是平和的。肉欲是人性中兽性的表现,是每个生物体的本性,人之所以为万物之灵,是因为人的本性中,人性强于兽性。

精神交流是美好的。“柏拉图式爱情”虽然说的是一种异性间心灵的沟通,是一种排斥肉欲的精神恋爱,但其“摒绝肉体和欲望,在不为肉欲干扰的平和心境下获得的思想才是最好的”这一主张和华夏“明天理,灭人欲”的修身思想又是何其相似!

4、基督教神本主义文明的崛起与欧洲中世纪的黑暗

无论古希腊文明中的“真理”,还是华夏文明中的“天理”,其本质都是天之大道。但是后来,源自于西亚的基督教文明统治了欧洲。西方基督教文明将天道归因于神的主宰,人依附于神,扼杀了人认识天道的能动性。这种压抑人性的文明最终在耶历14至16世纪掀起的古希腊、罗马文化艺术复兴运动中被古希腊人文主义思潮冲淡。在这个背景下,耶历16世纪后接连不断的宗教改革运动逐渐瓦解了中世纪极端扼杀人性的基督教教义和组织,为西方近现代文明的萌生铺平了道路。

实际上,我们不能给西方文明一个笼统的定义。西方世界至少经历了三个文明时期:古希腊、罗马人本主义文明时期,中世纪基督教神本主义文明时期,和近现代人本主义文明时期。前面说过,古希腊、罗马文明是人类历史上早慧的人本主义文明之一,之后这一文明被北方蛮族摧毁。罗马帝国崩塌之后,蛮族政权统治了罗马故地,政治奴役和思想钳制成为必然,神本主义基督教文明作为推行政治奴役的工具遂在欧罗巴大行其道,欧洲进入中世纪的沉沉暗夜。欧洲近现代文明诞生的起点是文艺复兴,这一时期,古希腊和古罗马的人文主义文明被新兴的商业阶层重新从废墟中发掘出来,并以其文明经典的权威来诠释崭新的、强调自由竞争的欧洲近现代工商业文明。

一些人没有认识到西方文明的这三个发展时期及其文明性质,以为西方近现代文明是前一时期的基督教文明直接催生出来的,因此对基督教文明产生莫名的崇高感,而历史的事实是,在基督教统治的一千年中,在哲学、文学、艺术、科技皆为基督教神学婢女的时代,欧洲的文明创造微乎其微,社会长期处于停滞状态。只是在后来商业经济的推动下,西方社会结构发生变化,催生出一个比封建主和依附在土地上的农奴相对开放的工商业市民阶层。以工商业为谋生手段的市民阶层的商业流动性必然要求打破政教合一政治对人民人身和思想的束缚。正是新兴的商业市民阶层和他们的思想家引导了社会舆论,从耶历14世纪开始,经历近四百年的启蒙和瓦解过程才最终让基督教神本主义彻底让位于现代工商业人本主义文明。

四百年!光从这一漫长的时间上就可明显感觉到基督教的顽固和强大的思想钳制作用!可以说,神本主义的宗教让人类丧失了内向的自我关照和外向的天道关照能力,在人类意识中,由于神的主宰一切,人的大脑成为没有任何思考能力的顽石。

5、当代人类文明面临全面返复神本主义的风险

基督教最终被来自于西欧社会内部的社会变革所改造。在现代文明下,似乎不应该再出现类似中世纪基督教这样的神本主义文明,但人类历史的发展并不是无平不陂、无往不复的!

后起的伊斯兰教文明几乎是中世纪欧洲神本主义基督教文明的翻版,尽管在现代技术面前,伊斯兰世界不堪一击,但由于现代文明普遍的意识形态错误,使伊斯兰世界化整为零的殖民活动成为可能,使人本主义现代文明面临被神本主义颠覆的巨大风险!

前面说过,宗教是天的第三个演化阶段——人类世界的产物。宗教的主要功能:一是人类对天道的认知功能;二是人类集团的社会组织功能;三是社会和个人心理调适的功能。这三大功能中,对人类集团的高效组织和动员力是宗教最主要的功能。

最初的宗教产生于人类刚刚脱离动物界的最早期。当时的人类尚处于认识天道的最初阶段,因技术和认识水平的限制,他们不能对“天”做出合乎“道”的解释,因此,会感觉冥冥之中有一个无法抗拒的力,于是产生了对这种力量的崇拜,这便是最原始的宗教。而后期宗教则越来越成为人类集团外部竞争和内部统治的产物。劫掠是生物世界普遍的生存法则,生物意义上的人类同样适用这一法则,因不同人类集团对生存空间和社会财富的欲望,人类历史上的侵略和征服战争从来没有停止过。侵略和征服分为两种形式,最为惊骇人心,也最能引起人们警觉和反思的是赤裸裸的肉体征服;而另一种侵略形式——宗教和思想征服则往往会让被征服者在不知不觉中成为思想奴隶,丧失辨别是非的能力,从而能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对于内部统治,宗教可以以冥冥之中神的关怀,和虚无但极具精神存在感的彼岸世界——即天国的诱惑,将桀骜不驯、万端所向的个体意识指向同一个焦点——基督耶稣,伊斯兰安拉,从而将民众的力量极大地凝聚起来。聚沙成塔、铸铧为剑,使整个集团成为一个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免疫力的铁桶一般的存在和战无不胜的兵营!

因此,宗教是一种意识形态,其本质是政治。

宗教的领域是人类世界,其本质是玩政治。在宗教认识中,一切认知归于宗教经典,而宗教经典记载的往往是本教活动史和创教者的说教,其中普遍充斥着与人类对客观天道的认识和把握毫无关联的东西。因此,当人类被宗教经典洗脑后,必将陷入到宗教内向关照的死胡同中去,这样以来,无机世界、有机世界、人类世界的一切不以任何神或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都将被用来证明其教义的合理性。

后记

以教义阐释规律必将使人类失去客观认识和把握天道的能力。天道不可违,而华夏文明又急需宗教赐予的组织力量来捍卫!鱼与熊掌可兼而得乎?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李退山于耶元2018年3月21日

李退山

发表回复